DOM 事件模型的发展

DOM Level 1 (背景)

W3C 为了统一各浏览器,梳理了微软和网景两大巨头的浏览器的事件监听模型,整合成第一个版本的标准(DOM Level 1)并发布。所以其实 DOM Level 1 只是标准出来之前已有的事件监听的集合。现在有以下代码,我们来尝试为这些按钮绑定事件,使得当点击这些按钮时,弹窗显示“hi”。

1
2
3
4
5
6
<button id='A'>A</button>
<button id='B'>B</button>
<button id='C'>C</button>
<script>
function sayHi(){ alert('hi') }
</script>
  • 利用 HTML 事件属性来分配事件
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5
    6
    <!-- A -->
    <button id='A' onclick='sayHi'>A</button>
    <!-- B -->
    <button id='B' onclick='sayHi()'>B</button>
    <!-- C -->
    <button id='C' onclick='sayHi.call()'>C</button>

    代码结果:

    在上述代码中,只有 BC 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。DOM Level 1 规定,当使用 HTML 事件属性绑定事件名时,必须带上英文括号。因为事件属性的值是指要运行的代码,一旦用户点击按钮,浏览器就 eval('sayHi()') 或者 eval('sayHi.call()')sayHi 只是一个函数变量名,如果是按钮A,那么浏览器执行的是 eval('sayHi') ,这样只是运行了这个变量,并没有执行这个函数。所以切记正确写法为后两者。

  • 利用 HTML DOM 来分配事件

    现在,让我们来看看在 js 中,我们又该如何利用 HTML DOM 来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。
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5
    6
    function meetAgain(){
    alert('hi')
    }
    A.onclick = meetAgain //A:正确
    B.onclick = meetAgain() //B:错误
    C.onclick = meetAgain.call() //C:错误

    上述代码中,只有 A 才是正确的。因为在 JavaScript 中, onclick 是一个属性, meetAgain 是一个函数对象, A.onclick = meetAgain 是将 meetAgain 函数的对象地址赋给 onclick 属性。而 meetAgain()meetAgain.call() 表示执行函数,返回的结果是 undefined ,那么 B 和 C 的 onclick 的属性值为 undefined ,很显然这并不是我们要的结果。

所以 HTML 事件属性 和 HTML DOM 两者的区别:

HTML 事件属性中分配事件时,需要在函数名后加上“()”,表示当用户点击时就执行这个函数;HTML DOM中为事件属性分配事件时,不需要在函数名后加“()”,表示将函数的对象地址赋给事件属性。

DOM Level 2 (发展)

在 DOM Level 1 中我们可以看到,要为一个元素绑定事件,只能用 onclickonmouseup 等属性,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,一个属性只能绑定一个事件。DOM Level 2 中最重要的更新就是添加了 DOM 事件模型,使得一个属性可以绑定多个事件。此外,这是我们目前最常用的 DOM 标准

  • 重要的API:target.addEventListener(type, listener, options)

    具体看以下代码,来理解 addEventListener()onclick 绑定事件的区别( HTML 代码仍为本文开头的第一段代码):
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5
    6
    7
    8
    9
    10
    11
    12
    A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tion (){
    console.log('A1')
    })
    A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tion (){
    console.log('A2')
    })
    B.onclick = function (){
    console.log('B1')
    }
    B.onclick = function (){
    console.log('B2')
    }

    当用户分别点击 A按钮 和 B按钮 时,运行结果为:

    > "A1"
    > "A2"
    > "B2"
    

    我们发现,A 的 click 事件的两个结果都运行出来了,而 B 只运行了在后位绑定的事件函数。这是因为 onclick 属性是唯一的,若绑定了两个及以上的事件处理函数,则先绑定的会被新绑定的覆盖。而 addEventListener() 会让事件进入到事件监听队列(eventListeners)中,执行顺序依照队列先进先出的特性。所以不建议直接使用 onclick 属性来绑定事件处理函数,以免被无意覆盖。

  • addEventListener() 对应的是 removeEventListener() ,它可以将指定函数移出事件监听队列。
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5
    function func(){
    console.log('C')
    }
    C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)
    C.remove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)

    此时,点击 C按钮 时,并不会输出任何内容,因为 func 在进入事件监听事件队列后又马上被移出了,等不到用户点击。

事件流(Event flow): IE 提出的事件冒泡(Event bubbling)、网景提出的事件捕获(Event capture)。

1
2
3
4
5
6
7
8
9
<div id='head'>

<div id='face'>

<div id='nose'>
鼻子
</div>
</div>
</div>
  • Q1:当点击“鼻子”时,头和脸有没有被点击到?
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5
    6
    7
    8
    9
    head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tion (){
    console.log('头');
    })
    face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tion (){
    console.log('脸');
    })
    nose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tion (){
    console.log('鼻子');
    })

    根据上述代码,当点击“鼻子”时,控制台输出的结果是:

    > "鼻子"
    > "脸"
    > "头"
    

    由此可见,当点击“鼻子”时,“脸”和“头”也被点击到了。因为“鼻子”是“脸”和“头”的一部分,顺序是由里到外,由小到大。

  • Q2:当点击“鼻子”时,三者的事件处理顺序是怎么样的?

    在上一个例子中,我们看到顺序是由里到外(由小到大)的,那么顺序只能是这一种吗? W3C 给出了两种事件流机制,分别是冒泡流和捕获流。上一个例子就是冒泡流的例子。而要采用冒泡流还是捕获流,就由 addEventListener() 的第三个参数 options 决定 —— 当 options 为 false 时就是冒泡流(默认),为 true 时就是捕获流。
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5
    6
    7
    8
    9
    10
    11
    12
    13
    14
    15
    16
    17
    18
    19
    20
    21
    /* 冒泡阶段,忽略第三个参数则默认为 undefined ,undefined 为 false */
    head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tion (){
    console.log('头:冒泡');
    })
    face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tion (){
    console.log('脸:冒泡');
    })
    nose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tion (){
    console.log('鼻子:冒泡');
    })

    /* 捕获阶段 */
    head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tion (){
    console.log('头:捕获');
    }, true)
    face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tion (){
    console.log('脸:捕获');
    }, true)
    nose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tion (){
    console.log('鼻子:捕获');
    }, true)

    运行结果:

    > "头:捕获"
    > "脸:捕获"
    > "鼻子:冒泡"
    > "鼻子:捕获"
    > "脸:冒泡"
    > "头:冒泡"
    

    由这个运行结果,我们可以看出捕获阶段与冒泡阶段的执行顺序是相反的,它是由外到里,由大到小的,且“头”和“脸”都是先捕获后冒泡。而例外的是,“脸”却是先冒泡后捕获。

    其实,捕获阶段的事件是先于冒泡阶段处理的。而当事件流完成祖先元素及父元素的捕获阶段后,到达目标元素(target)时,事件处理顺序遵循函数绑定的顺序处理(即按顺序执行代码)而不是先捕获后冒泡,这个阶段被称为“目标阶段”。理解过程如下图:
    event-flow.png